AI是能力放大器,但不能代替律师承担责任

2025年9月14日

今年,越来越多的律师在工作中使用AI。

但是,AI也开始成为律师职业风险的放大器。

2025年全球范围内几起事件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:罚款、纪律处分,甚至吊销执业资格。

1

案例一:先说最具标志性的那一例。在澳大利亚,一名律师在提交文件时引用了 AI 生成的虚构判例。结果,他被剥夺 principal 律师资格,未来两年必须在监督下工作,还要定期向监管机构报告。

案例二:今年9月,美国内华达州两名律师在州法院提交的文件含 AI 生成的虚假案例。

地方法官提出两种处理方式:每人支付 2500 美元罚款并移交律协,或写信给母校院长和律协官员说明经过,并自愿做关于AI与职业行为的公开讲座。

案例三:远在南半球的南非的律协则直接表态:

对律师使用人工智能造假采取零容忍态度,这属于违背职业道德行为。

即便无意引用AI 生成的虚假判例,也要追责,处罚可能包括暂停执业,甚至直接除名。他们正在筹备AI委员会制定此类标准。

案例四:

而在澳洲其他省份,一位律师在移民上诉中引用了并不存在的判例,法院发现后,立即将此事移交法律服务专员调查。

法官在公开判词中直言:单靠“我不知道”或“是AI给的”不能作为免责盾牌。

案例五:与此同时,AI 在诉讼材料整理和证据管理中的使用,也带来了新风险。

AI 并不是律师,它生成的内容不享有法律上的保密或工作成果保护。

比如员工用AI改写邮件、整理分析或生成策略,这些内容可能被第三方获取,暴露本应保密的信息。

尤其在企业内部使用 AI 处理法律和业务信息时,如果没有律师审核,原本的保密保护就可能失效。

2

那么,律师与律所该如何应对?

不是情绪化抵制,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两个方向上:一是控制流程,二是分配责任。

在流程上,任何会进入法院、仲裁或监管机关的文书,都必须经过人工校验:AI处理的有哪些、是否校验、最终谁签字负责。

而在责任分配上。把 AI 用途写进委托合同,明确哪些工作是 AI-assisted、哪些必须由律师亲自承担最终核验;在高风险环节(判例引用、法律要点陈述、事实证据整理)默认启用双人复核或资深律师复核。

对外采购工具时,优先选择能导出日志、支持自托管或企业级审计的方案;对内,则把核验AI生成内容能力,列为新人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之一。

AI能方法律师这类专业服务人员的生产力,但它替不了律师的责任。

毕竟,律师是靠专业吃饭的,信誉不能丢。

参考资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