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AI不会让你变富?答案藏在65年前的集装箱里
2025年8月15日
当全世界都在押注AI的时候,退休风投家Jerry Neumann却泼了一盆冷水:AI更像1956年的集装箱运输,而不是1971年的微处理器。它会改变世界,但不会让大多数投资者和创业者变富。
他的逻辑很简单:并非所有革命性技术都能造就投资神话。有些像微处理器,催生无数科技富翁;有些像集装箱运输,改变世界却财富寥寥。而AI,更像后者。
他指出真正的投资机会不在AI本身,而在那些能用AI重新定义成本结构的下游公司。就像集装箱的最大赢家不是造船厂,而是宜家和沃尔玛。
本文基于原文归纳而成,原文很长,感兴趣的可以看看
https://joincolossus.com/article/ai-will-not-make-you-rich/
两种截然不同的科技致富模式
历史告诉我们,革命性技术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财富效应。
微处理器:无人看好的意外之喜
1971年,Intel工程师发明微处理器时,初衷只是偷懒——不想每次都重新设计计算器芯片。没人预见到这会催生PC时代。
关键在于"意外"二字。 苹果成立的1976年,《纽约时报》全年只提PC四次。直到1981年IBM入场,主流媒体才开始关注。这种"无人问津"给了创业者珍贵的试错时间。
更重要的是,创新是分布式的。无数极客在车库里鼓捣各种配置,探索Intel从未想过的用法。当MOS 6502芯片把价格从360美元打到25美元时,Wozniak才买得起零件组装苹果原型机。
不确定性成了最好的护城河。 IBM、HP这些巨头对"没人需要"的个人电脑毫无兴趣,给小公司留下了十年黄金成长期。等他们意识到威胁时,苹果已经通过1980年IPO融资1亿美元,有了正面对抗的实力。
集装箱:所有人都看得懂的明显改进
1956年,Malcolm McLean推出首艘集装箱货轮时,优势一目了然:装卸效率高、成本更低、标准化操作。没有学习曲线,没有认知门槛。
问题恰恰在于太明显了。 到1968年,集装箱运输占总贸易不到1%,但集装箱船数量已经疯狂增长。所有航运公司一哄而上,产能严重过剩,价格战不可避免。
McLean很聪明,1969年就把SeaLand卖给雷诺兹烟草公司全身而退。投资者Daniel Ludwig也算幸运,4年间股价从8.5美元涨到50美元。但除了这两人,很难找到其他因集装箱本身致富的人。
真正的赢家在下游。 宜家从1972年的北欧小公司变成全球最大家具零售商,沃尔玛利用可预测的供应链大幅降低库存成本。集装箱的价值几乎全部被使用者而非提供者获得。
AI为什么是集装箱2.0?
现在的AI具备集装箱运输的所有特征,而且更加极端。
没有意外,只有必然
从ChatGPT发布那一刻起,全世界都知道这是大事件。不像PC那样需要十年才被主流认知,AI从第一天就站在聚光灯下。各大科技巨头立即跟进,创业者蜂拥而入,投资人疯狂砸钱。
更致命的是,创新不再分布式。 早期PC革命靠的是无数tinkerer的自由探索,但现在的AI创新高度集中在几家大厂手里。创业者只能在OpenAI、Google的模型基础上做应用,就像在别人地基上盖房子。
竞争从第一天就是红海
经济学家Joseph Schumpeter说过:"每当有新东西出现,完美竞争总会暂时被中断。"但集装箱证明这在技术浪潮末期不成立。AI也一样——它没有带来一段受保护的利润期,而是直接进入竞争白热化阶段。
经济学家Carlota Perez把技术浪潮分为四个阶段:萌芽期、狂热期、协同期、成熟期。AI很可能不是新浪潮的萌芽期,而是ICT浪潮的成熟期产物——是60年代计算机科学家"造出会思考的机器"这一愿景的最终实现。
成功即失败的悖论
最要命的是,AI应用公司面临"成功即失败"的残酷现实。一旦证明某个方向有价值,模型公司就会通过涨价或直接复制功能来收割你的成果。这从来不是好的投资逻辑。
钱会流向哪里?
经济学家预测AI将在未来十年创造1-7万亿美元价值,但分配方式会极其不均。
别碰的领域
AI模型公司: 已被几大科技巨头瓜分,后入者基本没戏。即使是Cursor这样的垂直模型,也很可能在整合大潮中被收购或边缘化。
AI应用公司: 看似机会众多,实则凶险异常。一旦做出成绩就会被上游"收割",投资这个领域整体必然亏钱。
基础设施供应商: 要警惕集装箱造船业的前车之鉴。1965-1973年造船业因需求旺盛大赚特赚,但一旦需求见顶,整个行业就陷入长期萧条。现在的英伟达风光无限,但如果AI公司开始保守现金,基础设施支出的下滑可能比想象中更猛烈。
真正的金矿在下游
专业服务、医疗、教育、金融——这些知识密集型行业占全球GDP的1/3到1/2,却一直没从自动化中受益。 AI将彻底改变这个格局。
关键是找到两类公司:
- 已经具备高频低价战略思维的存量公司 - 它们会像宜家利用集装箱实现全球扩张一样,用AI的成本优势快速抢占市场
- 用AI重新定义业务模式的新公司 - 它们会像Costco在80年代重新定义零售一样,以更清晰的战略和更高的执行力挑战传统巨头
但有个重要细节:这些公司通常不需要太多外部资本。 宜家从未融资,Costco只融过一轮就上市了。利用AI提高效率本身不怎么烧钱,这对创业者是好事,对VC却是坏消息。
最大赢家是普通消费者
历史数据很说明问题:美国家庭在食物服装上的开支从1918年的55%降到2023年的16%,但医疗教育等服务价格却远超通胀。
AI将逆转这个趋势。 知识服务会变便宜,让普通人也能享受高质量的医疗建议、教育资源和专业咨询。相应的,面对面服务会变得更稀缺更昂贵。
这意味着AI创造的大部分价值会被消费者获得,而不是投资者。
投资逻辑的根本改变
Jerry的核心洞察是:过去50年的科技投资经验彻底失效了。
以前是"押注新技术本身"——投芯片、软件、互联网公司。现在要"押注新技术开启的机会"——投那些因AI获得不公平竞争优势的传统公司。
即使按最乐观预测,AI为经济增长贡献7%,分摊到知识密集型行业也就每年2%的增长加成。真正的价值在于结构性转移——拥抱AI的公司会从固守传统的公司手中抢夺市场份额,就像沃尔玛当年对西尔斯的降维打击。
对投资者来说,最好的策略可能是做二级市场的股票精选,而不是一级市场的风险投资。 因为真正受益的公司不需要你的钱,但需要你的慧眼识珠。
对创业者来说,机会依然巨大。 关键是不要想着做"AI公司",而要想着做"用AI重新定义某个传统行业的公司"。
这轮AI浪潮本质上是信息时代的收官之作,而非新时代的序幕。想要从中获益,靠的不是追风口的勇气,而是看穿价值流向的智慧。
就像Jerry最后说的:几十年来,赚钱的方法是押注新东西本身。现在,你必须押注新东西开启的机会。